《生物解剖台上的生命必修课》
《生物解剖台上的生命必修课》
5月15日 多云转晴
早修铃响前十分钟,生物学实验室的白炽灯已经全数亮起。解剖托盘反射着冷光,氯化钠溶液划过指尖的温度,像某种无声的倒计时。
实验报告拍纸本平铺在操作台左侧,不需要解剖图谱参照,蛙类骨骼肌肉结构早在前夜反复摹写过多遍。当镊子剥离出第一根腓动脉时,我注意到隔壁组林芮的手套在轻微震颤——这位下周将斩获生物奥赛金牌的优等生,此刻额角渗出的汗珠正顺着防护面罩缓缓下滑。
「动脉壁实际厚度和教材示意图误差3微米。」助教在观察屏前记录显微成像数据时,高二(7)班的空气陡然变得粘稠。四十二具实验器械同时停滞的刹那,我忽然意识到这不仅是肌肉组织的精密探索,更像是破解生命密码的动态方程式。浸润在福尔马林气息里的四十五分钟,数次被解剖剪误触的神经束,最终在烧杯里铺展成纠结的银白色网纹。
取下护目镜时黄昏正巧漫过三楼窗台,实验服后背的汗渍勾勒出脊椎的弧线。返程校车颠簸摇晃,手掌残留的橡胶触感逐渐褪去,而胸腔左侧依旧轰鸣着某种隐秘的回响。医学楼廊灯次第亮起的瞬间,那个幻想多年白袍加身的少女,突然看清了从需要修到理解的漫长刻度。
页:
[1]